去伪存真 披图可鉴
——观“向大师致敬——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美术品展”有感
10月16日,由河南博物院、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,郑州博物馆承办的“向大师致敬——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美术品展”在郑州博物馆(文翰街馆)开展。近期,我与两位挚友相约,前往参观。展览看起来低调,但艺术规格很高。
展览分为“艺术家视角中的鲁迅形象”与“鲁迅小说之艺术插图”两大板块,汇聚了国内著名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90余幅精品力作,主题深刻关联着鲁迅先生。展出作品以国画与版画两大艺术门类为主导,细腻呈现鲁迅先生肖像、故乡风貌及其部分文学佳作插图。作为一名河南观众,能在家乡土地上近距离领略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与经典之作,十分难得。
观展过程中,细细品鉴每一幅作品,真可谓信手指采,神韵尽然。我与挚友难掩兴奋之情,以至屡次欲在场馆内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。老一辈艺术家摒弃浮夸的炫技,唯余质朴之真、豪放之气、清新之韵、明快之致,令人神清气爽。前辈们以深厚宽广的情怀,关照艺术,而当下艺术创作的繁复,看多了难免疲惫。故而,笔者愿以“去伪存真”,概括此次观展的体会。
杏耀师生参观展览
自然之“真”
“真”之要义何在?笔者以为,此次画展之所以能真切展现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风骨与精髓,一者归因于鲁迅先生本人之高尚品格与坚韧风骨,二者得益于老一辈艺术家纯真的艺术执着。
作为80后,我自幼浸润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,对其作品的内在精神,我以为可以用“真”字概括。鲁迅先生文笔如刀,犀利穿透黑暗,勇于直面人性,无情揭露真相,此乃“真敢言”;他心怀家国,爱憎分明,情感或悲愤或激昂,尽显真性情,是求“真”之楷模。“源自喷泉者,无外乎清泉之流;自血脉中涌动者,皆是殷红之血。”鲁迅之人格,恰如泉涌之水。其作品亦然,皆为心灵之血所凝。
此次展览,便是巧妙将鲁迅的人格魅力与文学造诣融入画面,使画作与主体人物、文学作品达成了和谐统一,真实再现了原作之魂。
再观展览作品,那个时代的气息如洪流,扑面而来。这些画作质朴纯粹,既鲜活灵动,又意蕴绵长。
譬如,版画巨匠赵延年先生的木刻佳作《阿Q正传》,堪称“笔才一二,象已应焉”。他的刀法精湛,干脆利落,严谨而有力度,令人观之印象深刻。赵先生以木刻连环画的形式,凭借简括而犀利的技法,巧妙地运用强烈的黑白对比,将鲁迅笔下阿Q的无力感与愚昧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赵延年 《阿Q正传》
木刻艺术,以其独特的刀触技法,迥异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,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。赵老的这组作品,精湛地体现了木刻应有的粗犷与质朴,每一刀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意境,形成了一种跨领域的统一。比如,在《救命……》这幅作品中,阿Q声嘶力竭,在漆黑的世界中嘶吼求救。那绝望的姿态仿佛穿越时空,直击观者心灵。这小小的画面,仿佛有千钧之重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那虚构的阿Q,在此刻被具象化了,生动而真实。而这个画作,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描绘,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一种映照与反思。观众可以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,从中汲取力量,关照自我。
程十发 《孔乙己》
展览中,艺术家程十发的连环画作品《孔乙己》,主题鲜明且诙谐幽默,画面古朴雅致,深刻映射时代风貌。其艺术语言贴近民众,无论人物表情还是背景细节,皆传神洒脱。尤其是在人物的神韵刻画与色彩运用上,既有视觉冲击力,又精准传达了小说精神内核。程十发以生动鲜活的笔触,赋予画面真实活泼的趣味,令观者在情感愉悦中沉浸,更在愉悦之余深思。
两位资深艺术家皆以最为纯粹且直接的艺术语言,竭力贴近鲁迅原作,力图重现作品中的荒诞与无奈。身为80后,即便隔着画面,笔者也仿佛能嗅到20世纪中叶那厚重的历史气息。不禁想到南朝谢赫《古画品录·序》中所言:“图绘者,莫不明劝戒,著升沉,千载寂寥,披图可鉴。”
繁复的“伪”
老一辈艺术家的真情流露,在当下的创作中,实为少见了。部分创作者为迎合市场与展览,在表现语言与形式上,借助大尺幅,过分重视打磨技法,企图以繁复刁钻,营造视觉张力,铸就大作。然其结果,往往制成“伪”作,无法以真情打动观众。
而此次展览,除钱瘦铁先生的长卷《鲁迅故乡揽胜图》尺寸较长,其他作品的幅面基本不大。初看这些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确实难与当下大尺幅的作品比肩,然而,老一辈艺术家对此并不介怀,他们更关注内心表达的真切。
吴冠中 《试研朱墨作春山》
如吴冠中先生的《试研朱墨作春山》,笔墨挥洒自如,细腻再现诗中意趣,并未刻意追求气势恢宏,却在细微之处寻觅春意灵动,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、鲜活灵动的春日画卷。
西方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安格尔曾言:“美的基础和条件是不需要创造的……”。艺术的本质是“自我意识”的彰显和“生命”的体现。艺术作品,应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镜像,凭借独特创意与表现形式,传达其情感、思想与见解。故而,当下艺术应追求“真”艺术,不过分追求炫技,才能挣脱羁绊与束缚,创作出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佳作。否则,连创作者本人都困于创作的焦虑,无法以真情示人,又何谈触动观众呢?
老一辈艺术家以真实、纯粹且精炼的绘画语言,精心雕琢每个鲜活的形象,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作品的映衬下,愈发显得生动。此番观展,也让我对鲁迅笔下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体悟。
不过,可能并非节假日的原因,展厅内少有人驻足观赏,实在可惜。此类优秀展览应多多举办,广泛宣传,为大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,让传统的“求真”精神得以薪火相传。
期待,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,每位从业者都心怀责任,以己之力引领当下艺术与大众审美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,让艺术之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得更加绚烂。